1. 首页 > 星座知识

出海打鱼互相残杀事件_高薪招聘远洋出国船员靠谱吗

出海打鱼互相残杀事件_高薪招聘远洋出国船员靠谱吗

高薪招聘远洋出国船员靠谱吗

动不动就是十几万年薪,几十万年薪,好像钱是路边捡的一样,还什么都不需要,经验,身体,能力等都被他们抛弃了?这些招聘的初中都没毕业吗!

问题来了,为什么他们这样做?难道是真的需要那么多船员吗?

是的,他们真的需要。

需要你手中的红太阳,至于则人看心情要不要。

我们先来看着两张我随手截图的招聘信息

都有一个共同点:

经验不限,学历不限,重点是工资超高!是不是有点心动了!(那你就快要上钩了)

不限经验,问题是你会开船吗,会维修船上设备吗?

啥都不会你还去?这是不是有点像那啥 钓鱼的?

在招聘中他们都有提到一个事,入职前的有培训,各种让你交钱。

那些公司是怎么来的呢

1、一个正规的营业执照(网上代办的很便宜几百块好像都能搞定)用于在各种网站申请认证会员

2、一个像样的办公室

3、三五个员工,(但是干这行的基本都是团伙,一般不会招人)

4、都准备好了就每天到网上更新招聘信息就可以,各种网站都可以发,比如某同城,某集,某联

招了后,他们是怎么骗人的呢

这些招聘信息都说是不收取任何费用,很容易让人相信,很多人会到上海公司实地考察,但是等你到了之后他们会告诉你需要办船员证国内的大概2000块、国际的8000块,而且公司有实力不需要你去培训只要交了钱公司会帮你搞定你回家等就行了。你想想你大老远的跑到上海然后告诉你2000块钱以后工作一个月8000你愿意不愿意?这可能就是现在流行的营销模式,先让你体验 然后再向你收费,根据我调查的情况来看,这样的成功概率还是挺高的。如果来上海10个最起码有5个人会交钱。然后就回家去等了,等过了两三个月求职的人发现自己上当的时候,你找到公司的时候他们早已准备好敷衍你的理由,目的就是拖延时间,因为这种可以存活的时间大概也就三到六个月,等事情真正曝光后外地人再来上海就会发现他们已经搬家也停机。再注册一家公司继续行骗。

还有一部分是给国外一些企业找黑工,把你骗到国外后,扣押你的身份证,护照等各种证件,让没办法回来,还限制你的自由等

当然,像黑工这种现在比较少了,大部分都是骗你一点红太阳。

我们先来看看***公司招聘要求

一、招收条件:

1、年龄18-32周岁,汉族,男性,身高165厘米以上;

2、高中以上学历,身体健康,无任何传染性疾病者;

3、无嫌疑者;

4、须当地派出所出具无犯罪记录证明一份。

二、安置程序:

1、面试 ――准备资料(2寸照片一张,近期生活照片一张,户口本复印件,身份证复印件);

2、签订培训协议――参加由海事局组织的培训、考核(培训前海事局所需的照片及船员体检费用自理);

3、理――其中包括服务薄、适任证、四小证、健康证、黄本书等,(护照及体检除外);

4、安排上船工作。

三、招收费用:

培训、考核、考试、、实习、换证、安排上船

需要考的证有以下部分《三副适任证》、水手证、雷达两证、g证、四小证(基本急救、基本安全、高级消防、精通急救) 轮机工程技术:《三管轮适任证》、机工证、四小证 新规则后都加了保安两证

看了这些要考的证,你还认为不需要任何经验吗?不需要的毫无疑问都是想赚你钱,而不是招聘你。

正规船员也有培训,而且费用不低,大多一万左右。

当然某些好一点的船舶公司会包培训费用。

怎么找这种工作,不是骗人的那种。

途径有以下几种

1,船舶公司的官网(真的官网)

2,公司公众号,像阿里,腾讯这种公司都设置有专门的招聘公众号,你去私聊,或者说投简历就可以了

3,地方的人力资源网(cn结尾的才是真的,这上面的单位都是经过审核,假的很少很少)

我家鱼塘里放了七八斤龙虾,十多年了,还是

说起小龙虾,我们大部分人都知道它好吃,可并不懂得养殖。小龙虾是生活在淡水中的甲壳类动物,原名叫做“克氏原螯虾”,是一种外来入侵物种,杂食性动物,生长速度非常快,破坏能力也特别强,在所有环境中都能形成绝对优势。好多地方都已经开始人工养殖了,它喜欢生活在浅滩、淤泥这些容易富集重金属污染的地方。

小龙虾适合混养,养殖模式主要适用于一般常规成鱼养殖。根据各类鱼类的食性和栖息习性不同进行搭配养殖,是一种比较经济合理的养殖。

下面是和小龙虾混养的几种鱼类进行分析;

第一种:食草性鱼类;这种鱼类的粪便有利于肥水,对小龙虾的生长很有帮助,同时还能控制小龙虾的水草数量,对于小龙虾生长环境有一定的优化作用。除此之外还会增加水里的浮游生物的量,这个对于养殖龙虾而言,也是一种天然的屏障。

第二种:杂食性鱼类;这种鱼和小龙虾所食用的食物有很大的。这种鱼类是一种杂食性物种,极有可能吃掉部分小虾苗,稍微大一些的鱼很可能将一些成型的小龙虾吃掉。所以我们在养殖小龙虾的时候,为了避免损失,还是尽量不要养殖这种鱼。

第三种:食肉性鱼类;这种食肉性鱼类不在少数,也有很多养殖小龙虾的人感到疑惑,是否这种鱼就和小龙虾可以混养?其实吧,并不是不可以,只不过需要有足够的鱼食,这样它们才不会吃掉小龙虾。如果非要一起混养,那么最好放入小龙虾的时间是在投鱼的两周后,这样可以使鱼类对饲料产生一定的依耐性,当放入小龙虾之后,他们就不会轻易去吃小龙虾了。

你说你放了好多小龙虾在鱼塘,到现在一直不见踪影,你可以参考参考我说的,是否和池塘里的鱼类起而导致。希望能帮到你,谢谢!

钩尖江湖小崔,崔秉亮对钓鱼做出过什么

小崔自幼受外公影响喜爱钓鱼,十二岁就已经懂得自制竹制鱼竿等器具,利用课余时间经常在家附近的小河

里钓鱼,而外公每次都会将他钓到小鱼放回河里,大些的就为家里添餐,而多余的就放到自家的水缸里养着,得到外公的支持,从那时他就彻底的迷恋上钓鱼!从参加工作,到下海经商从未放弃钓鱼。1997年举家搬迁至北京定居,与母亲经营餐饮娱乐行业,2001年转投房地产行业,一年后因投资失败公司倒闭破产。母亲回老家休养,独自一人留在北京的小崔,曾经开过黑车,一年后又前往天津开办水晶相框厂,当年又返回北京继续经营娱乐行业,并重新在北京购房安家。生意与生活上的压力,他只能去用钓鱼来缓解,从而使他走向了竞技钓鱼的行列,2005年因经常参加比赛的小崔成绩优异,被国内知名团体聘为钓鱼教练,并使他重新回到自己的影视编导专业上。2006年他离职走向全国游钓,2007年底加入四海钓鱼频道,任栏目制片人,继续完成他的游钓影视梦。

擅长钓法

崔秉亮主要擅长台钓,早期参加过竞技钓比赛,随着《渔我同行》栏目的播出,小崔为了节目需求开始游钓各大水域,其中包括台钓、路亚、筏竿等钓法。

媒体活动

他就是央视数字频道四海垂钓的节目主持人崔秉亮,他这次是以一个普通的参赛选手报名参加的比赛,原是吉林人的他已经在北京工作生活了14年,因为主持节目的需要,他曾在全国各地的水库、湖泊都钓过鱼,拥有多年的垂钓经验,在上午的比赛中,他一下子就钓到了41条鲫鱼。

参与的节目

​崔秉亮参与的钓鱼视频主要是《渔我同行》栏目,该栏目主要是跟随主持人的脚步,游钓水域,讲解不同地域垂钓技巧和经历,同时崔秉亮还参与了部分《化氏训练营》节目的拍摄。

历史上发生过哪些,让人想来细思极恐的真实

给你说个真实的事吧。那是九几年的时候我们那里有两户人家在田里干活,他们是邻居并且两家人的田也相连在一起。由于是农忙插秧所以中午饭送到田里去吃,为节约时间多干活。那一天两家刚开始吃中午饭的时候有一个老头从他们傍边经过,全身衣服看着很破旧也很脏,有一家看到后热情的邀请他坐下一齐吃点,另一家则表现出很恶心的样子。老头看到有人邀请也不客气坐下和他们家一齐吃。吃完以后老头对邀请他吃饭的那家人说要下雨了赶紧回家吧,今天就呆在家里不要出来了。要知当时可是万里无云的好天气,不知怎的这家人表现得很听话真的赶着牛回家了,而另一家则继续干。请老头吃饭的这一家刚回到家,突然变天了几阵风过后下起了大雨,雨越下越大山洪爆发了,水夹着泥土从山上冲下来绕过了请老头吃饭的这一家将另一家冲得一无所有,幸好人不在家得以幸免,要知两家的房子可是并排的。洪水冲毁了房子以后又流到正在干活的那家人田里幸好人没什么事,但牛直接被水给卷走了,欲哭无泪。请老头吃饭这家同样毫发无损。由于两家水田靠近河边,大水把哪家水田摧毁后流入河里,所以其他人就算有损失也不大。大水过后受灾的那家人田里全被沙石掩盖了,从新开垦花了两三个月,那时只能靠人力……有些事真的想想感到后怕。至于老头的身份无人得知以前也无人见过,老辈说可能是龙王过路,也只是推测而已。

在农村老人讲“上山甲鱼,下山不能碰”

由于我不是科学家,确实拿不出科学的解答。但是我可以根据我们农村人的生活经验来告诉你这其中都有什么依据。

上山甲鱼

甲鱼就是咱们农村人俗称的鳖,一种水路两栖动物,养过甲鱼的都知道甲鱼有三怕,怕吵,怕脏,怕风。而且甲鱼是一种变温动物,如果水里的温度低于15℃就会钻入淤泥中保持体温,如果热了就会爬上岸乘凉,甲鱼有一个特点就是听力特别好,总是能感知一些细微的声音变化,这也赋予了甲鱼一些神奇的传说,有人说它可以通天入地,传达很多信息。当然了这只是一种夸张的传言而已。

如果说要总结甲鱼为什么上山,其实甲鱼上山无非就是晒太阳、生病了、水中温度过高、或者如农村老人们传言说的要地震了、要发水了,而甲鱼能感知所以才会提前上山躲避,当然这只是个别人根据自己的经历所描述的,具体的也没有科学依据。因此甲鱼上山有很多种原因,具体原因还要根据具体情况分析的。

下山

这句就好理解了,可是禽类中比较能跑的选手了,上山都很厉害,更别说下山的速度了,正常人是根本跑不过的。而下山的时候如果顺着山势追,会发生很多危险的,上山是能控制住惯性,下山的时候是很难控制惯性的,尤其追那种狂野,所以这句话也是劝人们下山要注意安全,可以飞,它们能躲避一些山涧和断崖的危险,但你没有翅膀,你很容易坠崖发生危险的,因此,虽好,可不要贪追哦。

以上就是小农人对于这句老话的一些理解,在野生动物的世界里有很多我们人类无法理解的行为,但多数都是有原因才会发生的,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必定能参透其中的道理,因此既然老人们能讲出这句老话,必定是有寓意的,所以我们只需要认真理解就好了。

帖木儿如果不在东征大明的途中病死,他能够

帖木儿确实准备东征明朝,而且历史上他也已经率军出发了。

实际情况如何?

比较辣眼睛。

细尔脱白格游记如下记载: 帖木儿征集180万大军(夸张太多)东行一月有余,抵沙漠。沙漠有多大?需要穿行70日才能越过。此时因后勤不足,帖木儿大军已经出现大量马匹死亡的事件。于是帖木儿决定撤军回都,在撤退返回时,帖木儿死在路上。

想法很美好,然而实情不怎么美好,刚刚摸到新疆的边帖木儿的后勤就不够用了,又如何穿越70天路途的沙漠? 按洪武年间明使到帖木儿的记载,从甘肃出发到帖木儿那差不多需要走半年。

就算穿的过,面对以逸待劳的明军,这怎么打? 一般想象帖木儿征明的人都忽略了明代新疆的环境承受能力,以帖木儿路途上的吐鲁番和哈密为例,吐鲁番人口元末不过十五六万,明初也不会多,哈密明代最盛时也不过万人。假设吐鲁番和哈密全倒向帖木儿,以区区不到二十万的人口能支持多少帖木儿大军的军需?怕是把人都吃绝了也不够啊。其后的叶尔羌汗国也不过五六十万人口。按某学者推算,明代新疆就算把北疆的瓦剌人也算上不过一百五十万人,瓦剌人还是帖木儿的敌人。 这样的人口总量凭借脆弱的草原和绿洲的生态环境能支持多少脱产外来的补给? 以帖木儿的国家(内部还不稳),不知能拿出多少物资满足远征的补给? 难道帖木儿大军可以不吃不喝行军半年到明朝边境?

从后来清朝平定准葛尔的用兵数量来看,以清朝整合整个汉地与蒙古的实力,在新疆等地用兵也不过区区数万就付出了非常高昂的军费,国库几乎一空。

所以这个答案早有公论,在后勤压力面前,帖木儿vs朱棣,谁先进攻谁,谁就先死。

鲁滨孙和野人解决困难有什么不同

鲁滨逊漂流到孤岛上,后来和野人星期五相依相伴。鲁滨逊是一个绝顶聪明的英国人,他怀着云游四海的志向经历过无数险情,他的求生技巧是来自于他受的教育,他是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而星期五是一个土生土长没有文化的人,野人是人吃人的,他们的群体是互相残杀,靠天生存。因为孤独鲁滨逊救助星期五,他耐心地引导星期五,学习人的基本生存,改变他的野性,他们一起打猎、捕鱼、畜养山羊、种粮食,找合适的地方建居所等等,这部小说在18世纪是欧洲颇受欢迎的名著之一。

如何评价张耳陈馀由刎颈之交到反目成仇

张耳和陈馀都是大梁(今河南开封)人,张耳在年轻时曾是魏公子无忆的门客,后来,一位富商发现张耳贤能,便将女儿嫁给了他。在得到了岳父的资助后,张耳很快便成名了。陈馀自幼好儒术,是河北一带的知名人士。二人相识后,彼此为对方的才华与人格所服,于是便成了刎颈之交。由于当时陈馀年龄小,所以,他就如同对待父亲一样,对待已是魏国外黄令的张耳。

后来魏国灭亡,秦国悬赏千金捉拿张耳、五百金捉拿陈馀。二人为逃生而改名易姓。逃到陈县以后,迫于生计做了里监的看门人。也正是在这期间,他们认识了刘邦。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后,二人相约一起投奔陈胜。随后,陈胜派他们跟随大将武臣北略赵地。在张耳与陈馀的辅佐下,武臣很快便攻下了河北大部分县地。经过一番出生入死,两人都成为军中重要将领。因看陈胜称王以后并无巩固大志,二人便建议武臣自立为赵王,以陈馀为大将军、张耳为右丞相——若武臣成功,二人便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物。

但不幸武臣部下李良叛变,杀了武臣。此时,陈馀率兵击败了李良,李良无奈之下只得投奔秦将章邯。武臣死后,二人便拥立了原来赵国国君的后裔赵歇为王,重新恢复了赵国。其实,两人之所以这样做,也不过是打一手道德牌,以期达到“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效果。此时,兄弟齐心,他们的势力也越来越大。眼看事业一帆风顺,却未承想,人生此时给他们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

随后,秦国的剿贼大军在章邯的带领下在大破楚军、杀死了项梁以后,北渡黄河,进攻赵军。张耳与赵军只得败走巨鹿。秦将王离率大军围住了这座即将成为死城的城市。而陈馀此时北收常山兵,驻扎在巨鹿之北,因敌众我寡,根本无法突围进城进行营救,于是张耳与陈馀这对曾经的刎颈之交便遇到了最严峻的人生考验。

当时二人面临的形势是这样的——巨鹿城内逐渐兵少粮尽、危在旦夕。此时,燕、齐、楚等地的义军得知秦军围赵以后,纷纷来救,其中就有张耳的儿子张敖,他也带了万余人来到了巨鹿城下。但所有外援都仅仅作壁上观,不愿意妄动。诸军各怀鬼胎的情况下,张耳自然心内焦急。此时,陈馀率几万人驻扎在了城北,但他丝毫不敢造次——此时的陈馀非常清楚当前局势,他最害怕的就是救人不成,反而造成了无谓的伤亡。而张耳却没有意识到这点。他以为陈馀会不遗余力地前来救自己,但慢慢地,他发现数次派人前去求助,自己的结拜兄弟却迟迟按兵不动。

对此张耳恼怒不已——想当年,我二人是刎颈之交,如今你为何做起了缩头乌龟?而陈馀也有自己的理由——以击石,无济于事;一起赴死,无济于事,还不如留着这口气。即使你们真的死了,我还能为你们报仇。

张耳的要求更多的是情感上的——刎颈之交自然是以生命相托,既然当时已许下誓言,即使今日白来送死,你也应来,更何况时局并没有那么坏,努力一把,可能我们会有一两成生存希望。

陈馀此时把理性发挥得淋漓尽致。他不断地比较“出兵”与“不出兵”的结果与代价——既然这样做没有任何的效果,为什么还要去拼命?现在共同赴死,就如同将肉送给饿虎一般,何苦来哉!

其实,二人的说法都是可以成立而且无可辩驳的。在生死面前,道德开始暴露出了它的虚弱性。这正如两个相反的命题一般,在某种特别的情境下,可以同时为真,也可同时为假。

但在二人看来,此时对方的要求对自己来说已是贪婪的表现——张耳的要求是如此苛刻,他怎么能要求好友成全对方、牺牲自己?而这种“明知是死,也要死在一起”的刎颈之交是否太过苛刻?而陈馀之理性也很可怕:你往日信誓旦旦,如何到了问题跟前却让好兄弟自求多福?

此时,二人都没有做到换位思考——对方到底是怎么想的?在现代交际学中,心理学家们推崇这样的做法——当你与亲密的人遇到了交往困境时,不如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想一想,如果你是对方会怎么办?站在换位思考的角度来看这对往日的好兄弟当下的困境:如果我们将场景调换一下,将二人言行反过来,很可能会是另一局面——陈馀见好友被围,马上怀抱破釜沉舟之心率军营救;张耳因此深受感动,苦口婆心地劝说兄弟千万不要这样做,与其意气用事一起赴死,不如保存实力,待日后东山再起为我报仇!最后陈馀只得含泪离去……

遗憾的是,历史没有朝我们想象的方向发展——张耳派出部下逃出巨鹿,前去责备陈馀。陈馀在对方的逼迫下,只得派出5000兵马作为前锋先行,攻打秦军,结果全军覆没。之后陈馀再也不敢轻举妄动——他是将领,手下士兵也是命,兄弟的命要紧,士兵的命也要紧。

所幸发生了一件事:楚将项羽杀了宋义,夺了兵权,引兵渡河击败了秦将章邯。此时,各路军马才摆出一副仗义模样,纷纷进军巨鹿,解了巨鹿之困。赵王与张耳获救以后,出城答谢各路兵马相救。在见到了陈馀以后,张耳责怪陈馀不肯救己于危难,在问到自己派去的两名说服陈馀的部下下落时,陈馀直言,自己派他们带领五千兵马做前锋,两人已没于军中。但此时张耳哪里听得下去?他连问几遍,分明是在怀疑陈馀杀了二人。

陈馀心中烦闷,无奈之中,便带着自己的百余亲信到不远的湖中钓鱼散心。谁知,张耳此时竟趁好友外出,夺了他的兵权,收编了他的队伍——刎颈之交就此变成仇人。

几年后,张耳投至刘邦麾下,深得刘邦厚爱,而陈馀则重立,在收复了河北故地以后,重新拥立赵歇为赵王,成为河北一带最大的割据势力之一。刘邦的汉军不断壮大后,曾派人前去招降陈馀,当时陈馀只提了一个要求:杀掉张耳。

最终,刘邦派人送去了一颗与张耳相貌相似的人头,陈馀这才降了汉。但同殿为臣,自然会发现对方的踪迹——当陈馀觉察到张耳竟然没死、刘邦欺骗了自己以后,竟然又背叛了刘邦。由于对张耳恨极,陈馀此时竟然糊涂得连天下家国大义也不要了。

结果,次年韩信渡河攻赵,大败赵军,陈馀战死,而张耳则被封为赵王。

不管陈馀与张耳之间的刎颈之交是如何演变成仇敌的,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虽然两人有“刎颈之交”之名,却没有“刎颈之交”之实——两人的情感根本没有达到为对方考虑甚至贡献生命的高度。张耳困守孤城之时,他的儿子也在作壁上观——为何他不要求自己的儿子为救父而死?而后来的过度责难与趁机夺军之恨,更是加剧了二人的矛盾,这一切终是因为二人根本没有相互信任。

困守菲律宾的日军大量饿死,为何不能从菲律

世界上有多种死法,但是其中最残酷的死法,莫过于饿死;因为那是一种明明知道死亡在一步步逼近,却有为力的漫长过程。

二战是人类历史上破坏最大的战争,也是最奇葩的战争。发动二战的德国和日本法西斯,不是败在了战斗力而是败在了资源上。

德国和日本明明士气非常高,战斗力也很强,最后却不得不缴枪投降。其主要原因就是战略物资供应被停止,供应线被盟军掐断,被釜底抽薪,失去了进行战争的物质条件, 不得不咽下失败的苦果,也算是罪有应得。

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有很多德军弹尽粮绝,被活活饿死、冻死。无独有偶,在美军发动的,解放菲律宾的战役中,最后阶段也有不少日军士兵被饿死。

从1944年10月开始,在菲律宾的日军厄运开始来临,美军解放菲律宾的战役打响,日军只能垂死挣扎。

1944年10月20日,莱特湾海战打响,它是敲响日军丧钟的战役。莱特湾海战被军事学家公认为是人类战争史上最大规模的海战。

海战虽然只进行六天的时间(10月21日到10月26日),但是在这在六天时间里,日军与盟军参战的舰船总吨位超过两百万吨。一共有21艘航空母舰、21艘战舰(主力舰)、170艘驱逐舰和近2,000架军机参加了这场殊死搏斗。

当时驻守在菲律宾的日军,比在战场上日军精锐得多,其中有号称“马来之虎”的山下奉文大将率领的1日军第14方面军、关东军第8师团、第2坦克师团、原派遣军驻山西大同的第26师团、第30、100、102、103、105师团、第4航空军、关东军第1师团、第10、23师团和朝鲜军第19师团,总兵力达到63万,装备也非常先进,战斗力也是最强的。

而美军方面,则是麦克阿瑟指挥的西南太平洋部队,陆海军总计达50万人。

莱特湾海战,日本被打得落花流水,日本不可一世的海军联合舰队被彻底击溃;但这还不是最惨的,最可怕的事情的还在后面。

11月11日拂晓时分,载运日军第35军直属部队和第26师团一部共13000人的5艘运输船前来增援,事先得到情报的美军毫不留情,组织了347架战机轰炸机予以“热烈欢迎”,全部运输船和4艘驱逐舰葬身海底,日军1万多人则到大海里喂鱼,所有军用物资也到了水下!

莱特岛上的日军,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不甘失败,困兽犹斗,战斗力爆棚。

特别是第1师团第57联队,在利蒙附近高地长达近两个月战斗中,将美军第1骑兵师和第24师打得伤痕累累,让美军感受深刻称这个高地位“断头岭”。

但弹尽粮绝的日军只不过是回光返照,第57联队被美军几乎全部消灭,仅剩下200多人,第1师团1.5万只有743人活着!

其他日军主力退入山地丛林,等待他们日子生不如死,病死饿死者超过战死者10倍以上。

逃到丛林的数十万日军官兵,让丛林中的动物胆战心惊,他们就像蝗灾中的一群大蝗虫,经过的地方,树皮、草根倒霉,蒙难,日军甚至也学会了同类相残,吃掉战友的尸体。

日军士兵荻原长一在回忆录中写道:他在一个岩洞中,参加过3个战友举办的“盛宴”主餐为味道独特的烤肉。

获原一边狼吞虎咽地吃着,一边津津有味赞不绝口,吃完后他好奇地问:“这是什么肉,味道这么美?”

没想到那个曹长表情痛苦地说:“你吃到肚里的,是我们的战友。”

曹长接着宽慰说:“即使我们不吃,他们的尸体也会成为蛆虫、野兽的美餐.”获原小山洞里看到,那里有几具士兵的尸体,尸体的大腿只剩下骨头,自己刚才吃掉的,显然是他们大腿上的肉。

日军既然到了这种地步,为什么要在深山里等死,不就地补充食物?

首先当日军败退之后,几十万美军已经占领了菲律宾,进入丛林的日军陷入美军和菲律宾抵抗组织的重重包围,根本就出不去。

其次,日军对于菲律宾来说是入侵者,他们在占领菲律宾期间,烧杀抢掠犯下了罄竹难书的暴行。

日军制造的马尼拉大造成10多万失去生命,马尼拉也被称为亚洲的华沙;日军捉拿年轻的菲律宾女子,逼迫其成为慰安妇。因此,菲律宾对日军恨之入骨。

他们到了山下,迎接他们的不会是鲜花和掌声,而是猎枪和锄头,他们马上就会被菲律宾抓住抽筋剥皮,的美味佳肴是用来招待美军这些解放者的,大家就是把饭菜喂狗或者倒掉,也不会让日军吃一口的。

有人会问,日军不会抢吗?

日军虽然凶狠,但是撤退到山上的时候,已经弹尽粮绝,手里连武器都没有了,饿得皮包骨头,走路摇摇晃晃,站立不稳,原来的老虎变成奄奄一息的病猫,随便一个菲律宾百姓都能一拳他们,谁还会害怕?

日军放着好好的日子不过,非要发动侵略战争,给各国带来深重灾难,最后被饿死是咎由自取,一点都不值得同情。

以虚词用法和意思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jgemi.com/article/5505.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