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星盘运势

我国古代总角指的是哪个年龄阶段_有个年龄的说法,比如花甲、不惑、而立等等

我国古代总角指的是哪个年龄阶段_有个年龄的说法,比如花甲、不惑、而立等等

有个年龄的说法,比如花甲、不惑、而立等等

年龄称谓

总角:指童年.

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以后称童年为“总角”.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垂髫:指童年.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束发:指青少年.

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及笄:指女子15岁.

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

弱冠:指男子2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而立:指30岁.

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以后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聊斋志异·长清僧》:“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

不惑:指40岁.

语出《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以后用“不惑”作40岁的代称.应璩《答韩文宪书》:“足下之年,甫在不惑.”

知命:指50岁.

知命也作知天命、半百、知非,认识天命或命运,五十岁的代称.

《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

艾:指5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老年头发苍白如艾.《通俗演义》三十七回:“……我年已及艾,还有什么不满意的事?”

花甲:指60岁.

以天干地支名号错综参互而得名.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六:“(赵牧)大中咸通中效李长吉为短歌,对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

古稀:指70岁.

语出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亦作“古希”.

皓首:指老年,又称“白首”.

《后汉书·吕强传》:“故太尉段颍,武勇冠世,习于边事,垂发服戎,功成皓首.”

黄发:指长寿老人.

语出《诗经》,如《诗·鲁颂· 宫》“黄发台背”.老人头发由白转黄.曹植《赠白马王彪》:“王其爱,俱享黄发期.”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鲐背:指长寿老人.

语出《诗经》,如《诗·大雅·行苇》“黄台背”,“台”与,“鲐”通用.《尔雅·释诂》:“鲐背,寿也.”老人身上生斑如鲐鱼背.

期颐:指百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谓百岁老人应由后代赡养.苏拭《次韵子由三首》:“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

古代年龄称谓

不满周岁----襁褓;

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至出嫁-----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20岁(男)---弱冠;

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岁------杖朝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

我国古代对年龄的划分与称呼!

古代年龄的代称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

  黄口:本意是雏鸟的嘴;指代婴儿.

  垂髫(tiao):幼童,古时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髫:儿童垂下的头发,因此称儿童或童年为垂髫;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束发:古代男孩成童,将头发束成一髻.因此用束发代指成童,当指八岁以上的儿童.

  总角:古代男女末成年前束发为两髻,形状如角,故称总角.《诗经·氓》“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豆蔻年华:豆蔻,一种多年生植物.豆蔻年华喻指十三四岁的姑娘.

  笄(ji)年:古代女于十五岁就把头发梳拢来,挽一个髻,插上叫做笄的首饰,叫笄礼.加笄后就表示她已成年,所以女子到了成年,叫“笄年”,又称“及笄”.《礼·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弱冠:《仪礼·曲礼》中将男子二十岁称“弱”,到这个年龄就可举行冠礼.其时身体尚弱,故称弱冠.

  结发:初成年.《汉书·施仇传》:“结发事师数十年,贺不能及”.后称元配为结发.曹植诗《种葛篇》:“与君初婚时,结发恩义深”.

  而立:《论语·为政篇》:“子曰:君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后来因此称二十岁为“而立之年”.

  不惑:人到四十称“不惑之年”.意思是人到此时已掌握知识,能明辨事理,而不致迷惑.《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

  知命:本意指认识天命.《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后因以知命为五十岁之代称.

  花甲:古人用天干和地支相配来纪年,天干地支顺次组合为六十个纪序年号,故称六十甲子,也称花甲子或花甲.每六十年一个循环,所以称六十岁为“花甲之年”

  古稀:七十岁的代称.唐杜甫《曲江二首》之二:“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耄耋(mao die):指八十、九十岁.《礼·曲礼》上:“八十九十曰耄.”六十以上曰耋.后来用“耄耋”泛指年寿高.

  下寿 中寿 上寿:古人以六十为下寿,七十为中寿,九十为上寿.

  期颐:称百岁之人.百岁为人生年数之极,故曰期.此时起居生活待人养护,故曰颐.《礼·曲礼》上:“百年曰期颐”.

下面列出古人关于年龄的称谓,你知道具体是

1题,总角(七八岁)2,而立(三十),3,古稀(七十),4,豆蔻(十三),5,不惑(四十),6,耄耋(四十),7,二八(十六),9,知命(五十),10,期颐(一百),11,弱冠(二十),12,花甲(六十)。 同学你好,如果问题已解决,记得右上角采纳哦~~~您的采纳是对我的肯定~谢谢哦...

年龄称谓,总角,豆寇,弱冠,期颐,耄耋

= =b

年龄称谓知多少束发指

总角:总,聚束;角,小髻,意为收发结之,即儿童的发髻向上分开的样子,俗称小丫角,因此称童年时代为「总角」.  垂髫:髫,古时小孩下垂的头发,于是以「垂髫」指童年或儿童.  始龀:龀,儿童换牙,即脱去乳牙长出恒...

为什么叫要把不同年龄段叫做初度、总角、豆

首先豆蔻与及笄是单独形容女性的。

初度:指生日之时,出自《离骚》"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后称生日为"初度"。也指一岁开始,“初”么。

总角:岁到十几岁的左右的童年时期。是因为古代未成年的人把头发左右两半各扎成两个结向上分开,形状如角,所以称为总角

豆蔻:是女性十三四岁。以豆蔻比作少女,最早出自唐朝杜牧《赠别诗二首之一》:“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杜牧为什么用豆蔻来形容,个人认为这个时候的女性正是含苞待放的年龄如同二月初的豆蔻。

及笄:古代女子满15岁就到了可以结婚的年龄,束发带上簪子。笄是簪子,及笄就是插簪子,可以理解为女性的成人礼了。出自《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而立:这个应该大家都知道也熟悉,孔子曰的:三十而立。从孔子的角度可能是到30岁就应该学有小成,对社会和自己都有比较明确的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的一种自觉的或者是有相对觉解的意识。

现代则引申为或者已经确定好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发展方向。或者简单的说,30岁人应该能坦然地面对一切困难了。

不惑:同样出自孔子曰的,四十不惑。从孔子角度应该说是用自己的原则在经历许多的人和事后,对自己的原则不惑。

知名:是说的知天命吧。同样出自孔子,解释很多,这里就不多说了。

而立、不惑、知天命,这都是孔子从其自身角度对自己的人生阶段做的汇报,但是因为后人将孔子捧到圣坛,所以,孔子的境界也成为了后人所要求的人生阶段的标准。

古稀:70岁左右,语出杜甫的“人生七十古来稀”。因为古代人寿命比较端,能活到70岁的人并不多。这个“古来稀”的计算,并不是说从古至今将70多岁的人累计起来。

什么是总角之交

总角之交是指两条相交的直线,它们的交点周围的四个角中,一个角和它对面的角相加和为180度,而另一个角和它对面的角相加和也为180度。

总角之交的概念源于几何学,它的产生是因为两条平直的直线在平面上相交时,它们会形成四个角,这四个角中有两个角共同作用于同一点,所以需要一个特殊的名词来描述这种现象。

总角之交是几何学中的基本概念之一,它在很多几何学问题的解决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当我们求解两条直线相交角度的时候,就需要用到总角之交的原理来计算。

总角之交也是立体几何学中的重要概念,可以用来解决许多三维几何问题,如计算多面体各个平面之间的交点等。

的古代对各个年龄段的别称是什么,比如

襁褓之年:未满周岁者,称之为“襁褓之年”(襁褓:襁,背小孩的宽带子;褓,婴儿的被子.原指包婴儿的被子和带子).

黄口:10岁以下,皆称黄口.(黄口:原指我雏鸟的嘴,后来借指婴儿.如《淮南子.论训》:“古之伐国,不杀黄口.”今天多用“黄口小儿”来讥诮无知年轻人.)

豆蔻年华:13岁则称为“豆蔻之年”(豆蔻年华:唐诗人杜牧《赠别》有“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的诗句,指十三四岁的少女.)

总角:指童年.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以后称童年为“总角”.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垂髫:指童年.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束发:指青少年.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及笄:指女子15岁.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

弱冠:指男子20岁.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SPAN>

而立:指30岁.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以后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聊斋志异·长清僧》:“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

不惑:指40岁.语出《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以后用“不惑”作40岁的代称.应璩《答韩文宪书》:“足下之年,甫在不惑.”

知命:“五十而知天命”,故五十岁叫“知天命”(知命:《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指年至50,能清楚明白人生的道义和职责.后用指50岁.)

艾:50岁,又叫艾.语出《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老年头发苍白如艾.《通俗演义》三十七回:“……我年已及艾,还有什么不满意的事?”

花甲:指60岁.以天干地支名号错综参互而得名.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六:“(赵牧)大中咸通中效李长吉为短歌,对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

古稀:指70岁.语出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亦作“古希”.皓首:指老年,又称“白首”.《后汉书·吕强传》:“故太尉段颍,武勇冠世,习于边事,垂发服戎,功成皓首.”

黄发:指长寿老人.语出《诗经》,如《诗·鲁颂· 宫》“黄发台背”.老人头发由白转黄.曹植《赠白马王彪》:“王其爱,俱享黄发期.”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鲐

背:指长寿老人.语出《诗经》,如《诗·大雅·行苇》“黄台背”,“台”与,“鲐”通用.《尔雅·释诂》:“鲐背,寿也.”老人身上生斑如鲐鱼背.

期颐:指百岁.语出《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谓百岁老人应由后代赡养.苏拭《次韵子由三首》:“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bjgemi.com/article/3123.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暂无